关于地区包容性营商环境构建研究与探索
包容性营商环境是一个关注范围比较广的营商环境,不仅要关注公众的福祉,而且要关注市场主体中弱势群体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因此,营商环境未来的发展趋势可理解为构建一个更为广泛的包容性营商环境,这对于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建立适合国情特点的营商环境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从国外营商环境建设的进程看,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营商环境的建设和优化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不足,特别是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营商环境的构建不仅要关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而且要关注劳动者与普通公民的福祉;不仅要关注公众的福祉,而且要关注市场主体中弱势群体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1]。构建包容性营商环境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与服务,需要金融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2]。但长期以来,我国xx地区因不易获得金融资源而导致营商环境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而发展普惠金融则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是金融助力包容性营商环境构建的关键。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区域内经营的企业,同时,也会为金融业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带来新的机遇。因此,如何发挥普惠金融的支持效应,推动xx地区包容性营商环境的构建,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一、普惠金融与包容性营商环境建设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受到了较大冲击,企业复产复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运行,我国各个地区都相继出台了相应条例或办法,从多个领域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普惠金融(FinancialInclusion)又称之为“金融包容”或“包容性金融”,最初是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普惠金融通过采取有效的方式拓宽金融服务面,让一些弱势群体从正规渠道公平地获得所需的金融产品或服务[3]。自普惠金融的概念提出以来,在普惠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国内学者主要研究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拓展研究了普惠金融与互联网+、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之间的关系。如:2018年,于平等通过研究我国2004—2014年相关省份的面板数据,认为普惠金融在短期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4];武丽娟等则在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农户调查后发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降低贫困发生率、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5]。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