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双一流”背景
“双一流”也就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专业,是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治理能力规划和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进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做出的重要发展战略行动。
自“双一流”的政策发布以来,诸多国内各高校掀起了高薪资抢挖高端优秀人才的热潮,无论大小,凡是在我国各项人才计划、工程中脱颖而出或享有各种“头衔”名誉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均成为国内高校争抢的新对象,以高薪资、高福利及高科研经费吸引科研高素质人才,过多地渲染物质思想层面的激励作用。因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的非正常流动和恶性争抢,提示我们需要关注人才流动机制的完善问题。
二、高校人才流动存在的问题
(一)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机制的失衡双一流政策的出台,导致部分高校之间对优质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高层次人才实际需求更加凸显,反映了高校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在双一流评价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人才资源和相关科研成果已成为评价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关键指标。但目前,部分高校并没有健全的优秀人才引进规划,只是一味追求带“头衔”人才的快速进入。
一方面,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一些国内重点高校确实依赖“名誉称号”这个标准去挖掘高端创新型人才,这导致人才流动出现一定的功利心理倾向。盲目追求招聘高层次人才的最终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建设过程和学科未来发展前景。通过发放丰厚的工资、高额的科研启动资金和诱人的配套福利等条件,吸引人才,这种非常规性操作手法使高校教师流动变成一种无序、混乱的流动。虽然高校教师流动是一种正常情况,但过于频繁的人才流动会影响高校的稳定和高校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人才流动相关的运行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人才流动失衡情况愈演愈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双一流的推进,人才竞争不断加剧,高素质人才可能会发生片面集中的情况。许多高校人才流动受工资水平的影响非常大,大多数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见,整体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人才可能越来越严重失衡。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