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构建“五育”并举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为我们指明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立德树人,“五育”并举,适性育人,以高质量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为一,并提出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工作目标。
什么是“五育”并举,为何要践行“五育”并举“五育”并举是当前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备受关注和探索的前沿话题。“五育”并举不是简单地将德智体美劳聚合在一起,“五育”一定是互育、渗透、融合的,更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五育”并举,缺一不可。那么是将“五育”孤立地一一举起,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各自为政,互不越界,在各科课程教学中各自封闭,互不综合,还是将“五育”融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面发展,“五育”不可偏废,应重平衡,同等重视,互渗互成。但目前“偏于智、疏于德、孱于体、抑于美、欠于劳”,只教不育,成了“五育”失衡和“五唯”的真实写照。
笔者所任职的xx市xx路学校,聚焦新时代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明确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在“双减”背景下积极探索构建“五育”并举的校本课程体系,助力学校教育品质全面提升。
构建“五育”并举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困境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