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社长在xx纪念座谈会暨藏书捐赠仪式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参加xx先生纪念座谈会暨藏书捐赠仪式。首先,感谢xx大学和文学院,举办这样一个纪念活动,让我们在这里有机会缅怀xx先生;同时,感谢xx先生的夫人xxx女士,遵循先生遗愿,将他生前珍藏的图书捐赠给xx大学文学院,为学院的教学科研,也为研究xx的文学成就,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文献。
我是xx先生《xx》的责任编辑,与xx先生xx年的交往中,我们成为了挚友。在xx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xx是如何从xx的一个宣传部干事,成长为世界知名作家的。我也感受到了xx作为一个知名作家,是如何关心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如何帮扶弱势群体,为反腐倡廉建言献策,发挥自己作用的。关于xx的文学成就与贡献,已经有很多的论文和专著发表和出版,但文学的经典化,不是几本书,也不是某一阶段的努力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不间断再加上多方合力,经历一个“去经典化”和“再经典化”的过程。好在现在xx大学成立了xx文学艺术研究中心,有了这样一个学校层面的学术阵地,就能够更好地集中科研力量研究xx作品的文学价值,从作家、作品、时代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进一步地研究xx的历史贡献,总结历史小说的创作规律,继承并发扬xx先生的遗风遗德。作为xx先生的故旧,我感谢xx大学的远见卓识,感谢文学院精心安排,也相信有xx文学艺术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学术阵地,xx研究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xx的老朋友,我为什么在这里再次强调研究xx作品文学价值的意义呢?因为在xx先生逝世后,社会上有一些这样那样的议论。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正常。但我要强调的是,xx先生的作品影响,是读者读出来的,他的社会地位,是专家评出来的。上个世纪末,xx《xx》组织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xx的《xx》名列其中。这些评委有xx的xxx,中国内陆的xx,xx大学的xx,作家xxx等。这次评选没有意识形态的因素,纯粹是文学的力量。几年前,中宣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组织评选“xx年xx部优秀长篇小说”,xx的《xxx》又一次榜上有名。这次的评委也公布了,有xx、xxx等。他们都是国内一流的评论家,有些还曾是出版社的负责人。新时期以来,中国出版了不少优秀的长篇小说,但xx的《xxx》依旧被专家和学者广泛认可。作为xx的老朋友,作为xx这套书的责任编辑,我不是“敝帚自珍”,而是这些奖项证明了xx的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其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是xx的骄傲,是出版社的骄傲,更是xx的骄傲。xx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这里的文学院院长。研究xx,弘扬xx精神,就是宣传xx大学,就是宣传xx大学文学院。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