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大会上的主旨演讲(范文)
尊敬的各位乡贤、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欢迎大家回家!世界上最短的路是回家的路,走起来总是那么愉悦;最熟悉的声音是浓浓的乡音,听起来总是那么亲切。我能感受到,这种回到家里才有的浓浓气息,此时此刻正充盈在整个会场。我当然也能理解,睽违四年,大家再次因xx发展大会欢聚在扬子江畔,心中的那份激动与兴奋自然难以抑制。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和xxxx万xx人民,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有海内外的xx人致以家乡的诚挚问候!
各位乡贤、各位嘉宾,xx承载着大家永远的桑梓深情,是我们相聚在一起的逻辑起点。作为一名“新xx人”,xx这部“大书”我才翻开不久,刚读了个开头,但读得很是着迷。每每有些许感悟,我会随手记下,更多是记在心里,用之于工作。今天,我想围绕我常常思考的三个概念,即xx、xx人、xx发展谈点粗浅感悟,汇报给大家,就教于大家。
一
关于xx,大家都比我更有资格说话,所以我不需要在这里介绍省情。我想谈的是,xx的韵味、xx的气息来自哪里?因素有很多很多,从自然要素讲,其中最具神韵、最为灵动的是水韵,这就是为什么刚才这部专题片叫作《xxxx》。江河湖海哪里都有,xx的福分在于同时拥有这四者,既有大江、大河,又有大湖、大海,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水塑造了xx灵秀的山川、柔美的气韵、坚韧的品性,还有那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其实xx这片大地,也同样包着一团火。远古时期,这里也曾是火山的世界,远古的火山同样也给大地带来丰厚的馈赠,让这片土地变得松软肥沃。所以,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的xx是一片得天地造化的土地,“火”与“水”赋予了这片土地温润的气候和丰饶的物种,经由历代先民辛勤劳作,开垦出令人向往的“鱼米之乡”。
纵览中华文明发展史,xx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泰伯奔吴”,到三次“衣冠南渡”,中原文化、异域文化与xx文化的一次又一次融合,都是xx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文化繁荣的催化过程。财富、知识、技术、人才在这里流动汇聚、沉淀升华,x文化、xx文化、x文化、xx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竞放异彩。“南”与“北”的交融,让xx的富庶与繁华历经千年而不衰,同时也塑造滋养了她的博雅与厚重。
在离xx入海口不远的xx上,有座言子墓。孔子有七十二贤,言子是其中唯一的南方人,因此被尊称为“南方夫子”。《礼记•礼运》中就有孔子与言子对话的记载,话题则是关于“小康”和“大同”。农耕时代以来的“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近代以来民族工商业的萌芽和崛起,都可视作xx在这条小康梦想之路上的跋涉。而真正开始圆梦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1983年早春,邓小平同志视察xx后,以苏州为例证,系统阐述了小康目标内涵,再次点燃了小康这个千年梦想。26年后的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xx调研时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一个跨越几千年的梦想与现实,竟如此神奇地在这里交汇。正是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大同理想,让我们自强不息;正是始于xx年前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敢为人先;正是新时代“强富美高”蓝图,引领我们始终走在前列。今天的xx,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正意气风发奋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归纳起来,我理解的xx,水与火的淬炼,成其形;南与北的交融,成其气;古与今的熔铸,成其神,所有这些,成就了我们今天为之自豪的xx。借用一个时下流行的表达方式:当我们在谈论xx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想,我们是在谈论一幅水韵灵动的画卷,谈论一种书香浸润的文化,谈论一种温暖富足的生活,谈论一扇世界看中国的窗口,同时也是在谈论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