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未来乡村建设深化“千万工程”的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分析
摘要:作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种乡建新探索,未来乡村建设是xx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在介绍xx省未来乡村建设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未来乡村建设的科学依据,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未来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在最后从推进未来乡村产业振兴、数字赋能、公共服务、物质精神、形态风貌、党建统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高质量建设未来乡村,率先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千万工程”;未来乡村建设;科学依据;实践路径;建议
纵观国外乡村建设历程,在快速工业化时期,各国均出现了“城市大跃进”,农村发展则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然而,在工业化后期,农村的发展优势重新凸显,国外均纷纷开展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关注民生、人文生态、乡村复兴的过程[1]。我国乡村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不同地区的建设水平也良莠不齐。为切实提升我国乡村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得乡村面貌发生巨变。
2003年,时任xx省委书记习近平顺应广大农民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亲自谋划和推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提出建设千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对万个行政村人居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开创新农村建设先河。2011年,xx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深化“千万工程”的目标,至2020年底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2021年,xx在《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坚持数字化与村庄建设深度融合,聚焦“五化十场景”制定指导意见。同年,在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上提出,要围绕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的建设内容,系统构建党建统领的系列民生场景,建设一批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未来乡村。未来乡村始于“千万工程”,与美丽乡村一脉相承,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迭代升级。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