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
当前xx省耕地保护面临着耕地总量减少、布局分散、细碎化程度较高、耕地“非粮化”、林草复耕冲突、管护不到位等现实困境,亟须逐步有序地推动耕地恢复工作,以弥补上一轮规划耕地保有量任务缺口,落实年度“进出平衡”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等耕地保护工作要求。目前,虽然已有xx等省开展耕地恢复相关工作,但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仍缺乏顶层设计和可持续推动耕地恢复工作的抓手。本文在对省内5个地级市、三大示范点调研的基础上,围绕耕地保护目标,提出构建由“空间优化、时序联动、利益平衡、管理协同”构成的耕地恢复实施路径,形成一套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具有xx特色的耕地恢复政策与经验做法,为引导带动稳妥有序开展耕地恢复工作夯实基础,也为耕地恢复配套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调研地区基本情况
调研区包括佛山市、东莞市、清远市、河源市和阳江市等5个地级市,其中佛山市南海区、东莞市和河源市东源县是省级耕地恢复示范点,三大示范点分别是珠三角桑基鱼塘区域、高度城市化地区、粤东西北典型农业发展区的典型代表。
耕地现状情况
东莞市耕地以水浇地为主,其余4个地市以水田为主。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数据成果[1],位于粤西的阳江市(10.71×104hm2),粤北的清远市(17.56×104hm2)、河源市(10.53×104hm2)耕地面积大,且水田占比均超七成;而位于珠三角的佛山市(2.12×104hm2)、东莞市(0.92×104hm2)耕地面积小,其中佛山市水田占比接近六成,而东莞市水浇地占比超九成。此外,结合上一轮规划耕地保有量任务,研究区耕地资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其中清远市缺口最大,其次是佛山市。
耕地恢复潜力情况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