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群建设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它超越了城市内部的“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能够有效减少市场分割,产生“x+x>x”的“城市群经济”效应。城市群是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流和大趋势,既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和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区域。国内围绕城市群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可持续发展、多系统耦合、一体化发展制度、空间演变趋势等方面。一方面,城市群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相交融,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空间形态。城市群内部通过各要素之间的集聚和涓滴效应形成产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等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群的产业协同集聚同样也会带来由过度集聚产生的规模不经济等负面效应。例如,城镇用地快速无序地增长、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等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相关研究围绕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从优化城市群土地开发模式、提升生态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围绕推动城市群健康发展,相关研究指出城市群内各子系统间生产要素的高质量耦合协调是保证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其中,产业—人口—空间、经济—环境、产业—环境、产业—交通等不同系统的耦合和协调发展是学者们的重点研究方向。围绕强化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保障,相关研究借鉴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群治理经验,提出构建弹性组织架构、市场政府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及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举措。围绕城市群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扩散趋势,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群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化与地域化差异,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表现出不同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例如,珠三角城市群表现出轴线性、空间指向性等空间集聚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大城市主导下、大中小城市联动发展的态势,xx城市群、中原城市群、xx城市群等内陆城市群向心集聚趋势仍在进一步强化,因此需要分类、分区和分级推动城市群建设。
在我国城市群建设实践方面,自国家“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建设城市群以来,城市群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在引导人口和要素布局、提高产业分工和效率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健康发展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城市群发展,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x次会议上强调,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x次会议上指出,要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日益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对完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目前,城市群地区承载了全国约x/x的常住人口、贡献了近xx%的地区生产总值,已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和落实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战略板块。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存在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总体偏低、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发展动力不足、城市间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大量实地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等数据分析,客观评估我国城市群建设的成效进展,识别问题难点,以期为下一步有的放矢推动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