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逻辑与路径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进行了新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刻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逻辑与途径,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
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反映和表现,是系统地反映和自觉地服务于一定经济基础的思想体系。任何意识形态都是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阶级立场、目的并自觉维护其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思想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体系,而党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决定了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在任何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则,整个社会思想就会因为群龙无首而陷于动荡不安状态。但是,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排斥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列宁指出:
(呈现有限,下载不限。更多素材内容请直接下载文档查阅。)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