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施路径
2023-11-28 12:43:19 123

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施路径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日益复杂、激烈、隐匿的特点。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党二十大报告中,都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新时代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进行部署。实践要求理论创新先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学者们分别从建设的内涵、意义、价值和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了学理的支撑和理论的指导。但是,如何判断新时代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问题却鲜有人涉足,换言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判断依据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从凝聚力和引领力的词义入手。凝聚力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向心力,体现新时代意识形态在思想意识上团结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齐心干事业的凝聚作用;引领力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示范力和驱动力,彰显新时代意识形态在实践中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拼搏的推动作用。从词义的内在要求看,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要求坚持理论的科学性、价值立场的人民性和理论品格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也可以视为判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标准。一般来讲,明确某项工作的标准既为检验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实施路径。因此,逐一细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判断依据,力求标准客观现实的同时也在阐释如何建设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彰显新时代意识形态思想层面的说服力

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交流碰撞,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通过能否彰显思想层面的说服力判断新时代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应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从理论上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意识形态”概念由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德斯图特·德·特拉西提出后,就始终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受到各国政府和政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上升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制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而要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动摇,就需要新时代意识形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888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