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向度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正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才使得十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无产阶级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诉求,彰显了实践性的特征。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风险挑战,鲜明的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基础、动力、需求和主体四个方面准确把握其蕴含的实践向度,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掌舵护航。
一、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相结合,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基础
理论来源于实践且指导实践,它是实践的思想基础。对于深耕“观念”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更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自身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元”有根本和起端的含义。一元指导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多样不是多元,而是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我国,指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相结合,需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兼容并蓄、包容多样,同时也要敢于斗争,通过斗争争取团结,最大限度地凝聚价值共识,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基础。
(一)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我们党百年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法宝,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从唯物史观上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从思想渊源方面看,我们党一直重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善于以这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意识形态工作。
(呈现有限,下载不限。更多素材内容请直接下载文档查阅。)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