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访谈材料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做到重真情、重大义,崇德治家、清风传家
记者: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重视家庭家教家风?
xx: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人一出生,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中,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态度。如果孩子在家庭接受了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形成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自然知道如何与他人文明相处、和谐交往。
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古代,重视家庭教育可以使得上百人的家族,于生活中形成“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天然秩序,使家庭成员在平等和睦、真诚亲爱的气氛中,获得稳定安全的归属感;确保子女孝顺父母,对父母长辈尽心尽责;确保儿女晚辈健康成长,平辈兄弟间互敬互爱、互助合作。这是传统中国家族、社会自然的凝聚力,也是社会和谐、国泰民安的基础。
记者:领导干部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哪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智慧?
xx:古人为我们总结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智慧、理念,如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忠孝为传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等,至今仍然可为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勤俭为持家之本,即从小就要教育子女养成勤俭的习惯。“成由勤俭败由奢”,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在古代家训家书中,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以俭引领全篇,用现实的例子教育后代要保持节俭的风尚。他曾警戒后人,“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因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古人通过正己化人的言传身教,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从而使“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等教诲深入子女内心,使他们能够控制欲望,并把职位、权势当作建立仁德、施行道义的工具。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