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策源功能助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xx提出的“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第一个就是“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xx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充分考虑了xx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综合兼顾了产业和科技双重属性,事关长远发展大局。
把“定位”变成“地位”,需要在科技布局、产业创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平台打造等方面协同推进。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推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xx高等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前列,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一体推进,更大力度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更好发挥高校重大成果“供给库”、人才培养“主阵地”、创新精神“点火器”的作用。
提升高校科学研究和创新服务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的问题。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高校应积极发挥基础研究的深厚优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原生动力。夯实基础研究体系,支持高校开展应用牵引、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瞄准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取得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四个面向”,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速,进一步完善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促进的学科总体布局。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出发,前瞻部署、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多领域、前沿交叉的重大平台,积极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不断放大科学、技术、产业的正向循环效应。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战略人才是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把急需高层次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以长远眼光发现和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加大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布局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重点打造体系化、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布局未来技术学院和产业研究院,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联合培养试点,培养更多产业前沿领域创新人才。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深化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和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进行阶段性脱产学习,鼓励聘请企业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开展教学、研究生指导等,培养更多直面产业需求、解决技术难题的实战型人才。对于一流大学而言,坚持敢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以“大师+团队”集聚一大批跨学科、跨领域、跨产业的科研“大兵团”,瞄准“国之重器”打造和“杰出人才”培养,持续攻坚、持续突破。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主动对接产业转型需求,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让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