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同治理视域下共享电动车在城市道路交通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2024-03-24 23:04:47 82

关于协同治理视域下共享电动车在城市道路交通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一、科技与政策的推动:“共享电动车”的出现与发展

从人类学角度,交通工具离不开道路这个社会空间。道路作为人类社会中最为基础和常见的空间形构,自然也是人类学所关注的重要对象。道路在人类学视野中时常能够超越传统微观社区的视野边界,较为综合而宽泛地看待某地社会流变及其权力动态关系。空间人类学一般认为道路至少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道路是人与周遭环境互动的过程而非结果。其次,无论是在前期修筑还是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道路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行为秩序。再次,在物理意义上明晰而固定的道路框架往往成为其使用者展开意义、话语、记忆生产的弹性结构。可见,在人类学的视野内,道路从来就不是一个确定的、扁平化的物理空间。道路是历史和文化秩序的沉淀,也召唤着使用者以行动和言说来填充新的文化意涵。道路既是基础设施,也是文化空间。

毋庸讳言,“互联网+”科技的创新,共享电动车的基础积累以及资本的发展方向等是“共享单车”产生的深刻时代背景。

20xx年我国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互联网+”计划,20xx年“互联网+自行车”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依托互联网和手机客户端运行的自行车租赁使用项目称之为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并在城市空间中协同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填补着城市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的空白。从“共享单车”的属性和本质而言,共享单车并不属于共享经济,更不属于“分享经济”,它真实的身份是“时租自行车”。这并非社会中闲置资源的再分配,而是共享单车商家针对城市交通所一手制造出的社会增量资源。仅仅是由于这些单车在实际使用人这一项确实并非某一人固定永久使用且使用者并非车辆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人,才被大家冠以“共享”的头衔。也正是因为这样“自助”“便捷”的租赁方式与庞大的使用群体,资本蜂拥而至,这或许是创始者喜欢“共享单车”这个名字的原因,借助更方便快捷廉价且绿色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捕获了很大一部分民众出行方式的选择意愿。从这个视角而言,“共享单车”产生的时代背景既有科技创新的影子,亦有城市化的促动,更是资本逐利的结果。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818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