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①,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②。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③。2024年2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④。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并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③。新质生产力理论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眼点,将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点,突出创新起主导作用,明确了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阐明了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一主导路径(尹西明,2024)。概言之,新质生产力依靠的是科技创新这一“本质”,通过数字科技这一“介质”,形成的是绿色发展的“品质”(陈劲,2024)。这对我们进一步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和高质量发展时代任务,深入理解、学习、应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一、以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形势
以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遵循实践逻辑、发展逻辑和理论逻辑的重要时代抉择。从实践逻辑来看,人类社会历次科技和产业革命表明,科技创新能够带来工具变革、效率变革和产业变革,是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变量。科学技术创新能够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的组织模式和开发新业态、开辟新市场,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基石。从发展逻辑来看,这一内涵阐述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⑤一脉相承,进一步彰显了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机统一、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跃升的有机统一(尹西明,2024),更加凸显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功能定位(姜奇平,2024)。从理论逻辑来看,这一内涵阐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重大论断,历史性地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内在本质联系完成了逻辑整合(李政,廖晓东,2023;尹西明,2024),是中国共产党谱写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对以熊彼特创新理论为代表的西方经典创新发展理论的超越。
以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向纵深演进,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为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王昌林,202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数字经济、光伏太阳能、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持续突破,通过换道赛车实现产业换新乃至换道超车。同时,近年来密集部署和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产业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