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部地区农村治理实践对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的考察与思考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提出“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突出强调了乡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突出强调了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年和乡村振兴有着高度的内在契合,“青年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参与乡村振兴是青年应当承担的必然责任与历史使命。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青年治理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新鲜血液,也是推动乡村治理有效的中坚力量。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趋势,越来越多返乡青年加入村干部队伍,成为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的“接棒者”和“加速器”。
农村青年干部的治村实践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已有关于农村青年干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村干部队伍年轻化现象产生的结构性背景。从村庄层面来看,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村务内容服务化、村干部队伍职业化、村务运作规范化,农村青年的优势得以凸显出来。基层治理事务增多、治理标准提高、治理资源下沉、治理过程精细化等对村干部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村干部队伍出现年轻化趋势。从国家治理能力来看,年轻人进入村两委干部队伍,离不开国家和各地党委政府的组织意图和积极推动,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红利所产生的经济机会的滋养。
二是青年担任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与择业逻辑。学者们针对“青年为什么愿意担任村干部”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有四类观点。从制度层面来看,村庄民主制度运行效果、村干部工资绩效、政治发展机会等制度环境要素对青年村干部起着激励作用。从社会层面来看,乡村社会的认同、信任、网络等村域社会资本会影响青年村干部的留任意愿,低村域社会资本村庄,青年村干部留任意愿较低。从家庭层面来看,满足顾家需求是农村青年将村干部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青年干部回流契合了孙辈抚育、赡养老人的家庭基本需求,可以获得一份有保障性待遇的家庭收入、便于履行家庭责任、保持家庭成员团聚形态。从个体层面来看,青年对村干部这一职业群体的社会认同程度会影响其职业选择,村庄共同社会记忆建构起的村庄成员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是青年返乡参与村庄治理的内在情感动机,闲暇生活、发展预期、荣誉成就等个人发展需求的满足是青年村干部留任的主要动力。
(呈现有限,下载不限。更多素材内容请直接下载文档查阅。)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