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0.引言
土地是农业之本,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起点,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过多次探索与改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农村土地发展道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民和土地之间开始出现新的矛盾,即农民的经济需求增加与小农经济收益有限之间的问题。为了增加自身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田地荒废,阻碍了农业农村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党的十八大以来,xx省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据统计,2014年至2023年,xx省土地流转面积增加了1741万亩,流转率提高了20.6%。但相较于国内其他农业大省,xx省土地流转依然存在着土地流转地区差异大、流程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为了更高质量地促进xx省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农民收入,研究分析xx省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很有意义。
1.文献综述
钱忠好等(2016)基于江苏、广西、湖北、黑龙江四省的调查数据探讨如何完善现行农地流转政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土地流转已有明显的成效,不仅促进了农地集中,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1]。罗必良(2017)认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是国际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2]。匡远配等(2018)指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率在超过1/3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出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也没有改变小农经济的面貌,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缓慢[3]。张贤锥(2019)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对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4]。刘明娟(2019)表示新型城镇化发展带动了xx省农村土地流转,流转过程趋向于市场化、科学化,对xx省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5]。关江华等(2020)分析了在农地确权的情况下,土地流转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流转能显著改善农户福利,对转出农户福利变化的效应值为1.100,对转入农户福利变化的效应值为0.793[6]。张静(2021)总结得出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推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农村土地制度改进方案[7]。谭淑豪等(2023)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农地非粮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流转加剧了农地的“非粮化”;具体来说,经营规模越大,“非粮化”现象越明显[8]。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