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2024-12-12 09:08:39 20

在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发近两年,经过课程专家、教研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同研究、实践和探索,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目标深入人心,以中华优秀文化载体和语文学习任务为主体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得到广泛认同,以落实语文要素为主线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精彩纷呈。

但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理念上和操作上的误区。譬如,盲目追逐概念之新,过分强调单元之大,片面追求情境之奇……等等。这些实践误区,不仅无助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浅表化、碎片化、随意化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概念化、抽象化、形式化等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理论工作者继续在学理层面进行的梳理和澄清,更需要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结合具体的课例开展研究,在实践中阐释和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本人认为,这次基于“双新”(即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其根本目标是: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追求更有意义的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人提出三点建议:

一、研究设计指向课程育人的核心问题。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不够,缺乏学情研究意识,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学习内容浅表性和碎片化。语文课堂上最典型的表现是环节过多、提问琐碎、一问一答到底。教师追求的快速、平稳、顺利的课堂样态,与学生缓慢、多样、复杂的学习历程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学科教学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也就是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如何做事”。因此,新课标期望教师要自觉地从“学科教学”升级到“学科育人”的高度上来,把自己的角色从“学科知识代言人”升级为“学科育人的探索者”。课堂上要用有意义的核心问题推动学习,追求学习内容与学生生命处境的有机联系,追求学生思维的萌发和想象的丰富,让每个学生深度卷入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意义感和效能感,获得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

二、研究设计指向语用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

当前语文教学的第二个问题是不恰当使用“大概念”和“大任务”,造成学生的虚假学习和概念化学习。

具体表现为,把具有丰富联系、生动鲜活的语文学习压缩成传递知识、传授应试技巧的过程,课文主旨理解标签化,离开课文内容“为方法而教方法”,用抽象的语文概念和学习策略替代生动具体的语言浸润与体验……

新课标开宗明义地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学习既不是知识驱动,也不是大概念驱动,而是语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语用能力在语言实践中提高,核心素养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养成。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793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