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政经分离”改革的逐步落地,以及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正经历深刻重构。然而,面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民主监督意识,传统的管理手段与制度设计已显滞后。因此,如何构建科学、透明、高效的“三资”管理体系,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农民权益的充分保障,是当前亟须破解的现实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基层实践,聚焦“三资”管理中的痛点、难点,探索规范化管理的可行路径,以供参考。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时代意义与战略价值
保障农民财产权利的核心基石
农村集体资产(含资金、资源)的法律属性为“村集体全体成员集体所有”,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性权利载体。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xx年底,全国农村集体账面资产总额超过x.x万亿元。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盘活“三资”创造经济收益,直接关乎每位成员的切身利益。具体来说,实现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民主监督权落地。通过健全财务公开与成员(代表)大会决策机制,可确保农民对集体收益分配、重大投资等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例如,xx县通过“数字农经”平台,实现资产动态监管,20xx年集体资产交易溢价率达xx%,使农民直接受益于规范管理。
第二,资产保值增值制度化。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风险评估与审计制度,可以防止因管理不善导致的资产流失;通过定期资产清查与市场化运营,可以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